当前位置: 京报网首页 > 悦读 > 正文

马连良先生开创的马派艺术影响深远,是京剧界里程碑式的人物

2021-02-23 11:10

北京日报

今年是中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先生诞辰120周年。众所周知,京剧史上有前“四大须生”和后“四大须生”,马连良先生是同时名列前后“四大须生”的唯一一位。他开创的马派艺术影响深远,是京剧界里程碑式的人物。


1937年马连良投资的新新大戏院开张。新中国成立后,此剧院改为首都电影院。图为马连良(前排中间着西服者)等股东与员工合影。


马连良在《临潼山》中饰李渊

1901年2月28日,马连良出生于北京阜成门外一个普通回族家庭。1909年,8岁的马连良进入喜连成(后改为“富连成”)科班学艺,排在“连”字辈,总教习萧长华为他取名连良,字温如。

马连良从龙套、配角、二路老生学起,一“坐科”就是8年。您可能不知道,后来红得天崩地裂的马连良,小时候却被老师责为口齿不清。为了摆脱念白上的弱点,他整天拿着一个粗瓷坛子,用嘴对着坛子口大段大段地练念白。坐科期间,登台机会少,可马连良有一套“秘诀”,每次开戏前,无论自己角色大小,他总是找时间把这天所要演的剧目从头到尾“默演”一遍。后来他曾对人说:“别人唱过五十遍的戏,我已经唱过一百遍了。”1915年,科班重排重头戏《三国志》,萧长华安排他饰演诸葛亮,并为其增益了“祭风坛”一折。《借东风》从此唱响,成为马连良的代表作,跟随他在舞台上红了半个世纪。此后,人们提到马连良,就会想到《借东风》中的诸葛亮。


1930年,马连良与著名剧评家沈睦公合影。沈睦公是 1930年前后力推“马派”的主要人物之一,并与马连良合办了“马连良灌音制片社”。


出科不久的马连良


马连良在《赵氏孤儿》中饰演程婴

1917年,16岁的马连良毕业出科。他在三叔马昆山的带领下,到福州搭班巡演近一年。马连良虽然一炮打响,但他却觉得自己艺术资历尚浅,向富连成创办人叶春善提出再次入科深造。1918年,马连良重返富连成。如此两次入科,可谓史无前例。二次入科期间,他所学的《四进士》《宝莲灯》《失印救火》《焚绵山》等,日后均成了马派名剧。

1921年底,马连良再度出科。此后,他不断观摩名家,博采众长兼收并蓄,摸索出一条适合自身条件的艺术道路。1924年,他对传统戏《甘露寺》加工改编,创作新唱腔“劝千岁”,成为马连良的又一代表作。像《借东风》中的诸葛亮、《甘露寺》中的乔玄这样的角色均归末行,统称“做工老生”,即以念白和身段表演为主,唱功次之,在剧中位列配角,业内谓之二路老生。马连良发挥自己的优势,为末行的角色增添唱腔、丰富身段、加强念白。将以唱为主的“生”与以念、做为主的“末”两行技艺融为一体,逐渐形成了唱、念、做相结合的艺术风格,突破了传统的表演畛域,为广大观众所喜爱。

1927年夏,马连良独立挑班春福社。此时北京老生多以演出折子戏为主,南方同行则擅演连台本戏。他却别出心裁地创编出一晚上演出完整剧情的“本戏”,如《武乡侯》《火牛阵》《白蟒台》《清风亭》等。他认为:“不演全本,于戏旨上,既属不合;于艺术上,亦嫌缺略。故余主张编演本戏,是为社会人心的关系,并可请观众对于剧事剧情,了如指掌。在艺术上,也可尽致极研,判微中彀。”


1934年马连良与陈慧琏的结婚照


马连良早期饰演诸葛亮的《借东风》剧照


富连成连字辈大合影,一排右起第三人为马连良。

1929年11月,马连良应荣记大舞台的邀请赴沪商演。演出的头一场戏特别安排了马连良的首本名剧《借东风》。演出期间,《大晶报》主笔沈睦公为马连良编制特刊《温如集》,特别请大书法家于右任题签。沪上名家纷纷撰文,其中婴宁写道:“马连良的嗓子,宽窄自如,运腔声声,高处如大江东去,抑扬动听;细处如空际游丝,宛转悦耳……马连良还有一个长处,就是唱来潇洒非凡,毫不吃力,简直可以自成马派。”自此,一个全新的京剧流派“马派”诞生了。

1930年,马连良自组扶风社。有人猜测原因是马连良原籍陕西扶风,其实这是望文生义。传统戏《北国奇缘》描写苏武被匈奴单于发配北海后与胡阿云的爱情故事,虽然也体现了苏武的爱国情操,但毕竟剧情简单感染力薄弱。1931年马连良为提升该剧格调,铺垫了“馆驿”,嘲讽了叛徒;增益了“金殿”,痛斥了敌人;特别是在“望乡”中创作的“登层台望家乡躬身下拜”一段荡气回肠的唱腔,抒发了苏武思念家国的拳拳赤子情肠。在九一八事变爆发之后,这出宣扬“抵抗到底不投降”的马派名剧《苏武牧羊》,正好契合了时代脉搏,表达了观众的心声,也恰恰反映了马连良命名扶风社的真正含义:扶持正气之风,演出君子之剧。

(原标题:龙马精神海鹤姿——马派京剧艺术创始人马连良的光影风华)

来源:北京日报

图文:马龙(作者为马连良先生嫡孙、北京马连良艺术研究会执行总监)

流程编辑:L021

版权声明: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或改编。